可惜。婉惜。嘆息。珍惜

西環翁記是我太太小時候常去的小店。

婚後她帶我去過一次。今天再去時發現店舖一直關上,及後上網搜尋一下才驚覺老闆娘已仙遊。

可惜往日沒多來品嚐,婉惜美食失傳,嘆息老闆娘突然過身。只想起珍惜眼前人。

火井翁記麵家

http://yungkeenoodle.blogspot.com/

Linux shutdown battery draining problem solved

Great Share!!

Blogarious

My HP laptop always has a shutdown problem. This problem affected the hibernation. That is, after I shutdown in Linux, my laptop battery will keep draining, and the battery is still warm after shutting down.

To solve this problem untechnically, there are two ways. Never shutdown, but restart. Because I have dual boot, there is a grub menu when startup the computer. So, during the grub menu, press the power button, this will shutdown the computer without battery draining.

However, sometimes the shutdown is accidentally selected. In this case, even boot into Windows and shutdown does not solve the problem. To solve this problem, when the laptop is shutdown, make sure the AC adapter is unplugged. Then, remove the battery and place it back. Then the battery will not drain.

This problem can be significantly noticed with a USB cooler. Because if the cooler is plugged in…

View original post 201 more words

張五常 – 歐風歐雨話當年──代序

2009年10月27日

歐風歐雨話當年──代序

關兄愚謙來信,要求我為他的新書——《歐風歐雨》,遊記也——寫個序言,卻之當然不恭了。他可不知道我是個不喜歡遊覽的人!天下間不喜歡遊覽的可能只我一個,說來恐怕話長了。

簡 略地說幾句吧。我六歲開始逃難,九歲在佛山寄宿,十二歲回港後東住一下西住一下,二十一歲赴北美後還是居無定所,要到三十三歲才在西雅圖安定下來。我於是 怕搬,怕走,可以十多天足不出戶。在家中我既不讀書,也不看電視。做什麼呢?行來行去,想看些什麼。房子要大的,窗外要有可觀之景,其他一律無所謂。

遊覽遊覽,覽些什麼?

愚 謙兄比我年長幾歲,說風談浪,他生長的時代不會比我的安寧。事實上,他寫自己的生平以《浪》為題,也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讀《浪》,知道他少小時的奔走 沒有我那麼多,但遇到的風浪卻比我的大。我想,一個從小走得多的人長大後不喜歡遊,但慣於驚濤駭浪的,年長後則喜歡多遊一下。遊覽可以一舒胸懷,是中國騷 人雅士的傳統了。

自 己不喜歡遊,但還是到過歐洲三次:一次是學術會議,一次是替科斯在瑞典講話,最後一次真的為遊覽而去。後者是帶着孩子們去見識一下,而自己作為一個準導遊 的本錢,是在洛杉磯加大唸書時,作過短暫的歐洲藝術史的助理教員。恨不得當時愚謙兄已經出版了《歐風歐雨》這本書,能讓我讀後才去。今天,神州大地的炎黃 子孫有點錢,聽說到了歐洲受到禮待,先敬羅衣後敬人的「禮儀」可不是神州獨有。

話得說回來,儘管今天高樓大廈滿布神州,公路、天橋車水馬龍,炎黃子孫跑到歐洲去不可能沒有劉姥姥走進大觀園的感受。歐洲的文化水平了不起,不同地區變化多,可以誇誇其談的典故所在皆是。幾年前我的書法老師周慧珺到歐洲一遊後,對那裡的建築物嘆為觀止。

遊 覽遊覽,究竟覽些什麼呢?一曰風景名勝,二曰文化品味,三曰歷史留痕。關愚謙這本書對遊歐者的貢獻,可不是風景名勝的介紹——這些一般旅遊刊物提供無數 ——而是歐洲的文化與歷史,二者加起來是文化歷史了。愚謙兄的書當然也提及他擅長的政治知識,但政治這回事,可以讀到,可以聽到,卻不可以看到。個人認 為,只為看風景是不值得遊覽的:沒有誰可以學王石,爬到珠峰之巔去拍照留念。餘下來的遊歐重點,是體會一下他們的文化歷史,大開眼界之餘會變得謙虛一點 吧。

中歐兩大輝煌期

我 認為在人類五千年的文化發展中,只有兩個時期,兩個地方,出現了足以雄視百代的光輝。其一是從唐太宗(五九九──六四九)到宋徽宗(一○八二──一一三 五)那段時期的中國;其二是從達芬奇(一四五二──一五一九)到畢加索(一八八一──一九七三)那段時期的歐洲。不是沒有戰亂動蕩,但說這兩段時期與地方 是人類文化的光輝是沒有疑問的。奇怪,二者皆各自馬不停蹄地走了大約四百八十年。更奇怪的是,上面提到的四個人都是藝術天才。宋徽宗、達芬奇、畢加索的藝 術成就眾所周知。唐太宗呢?他的書法絕對一流,而如果不是此公慧眼識英雄,我們今天可能不知道曾經出現過王羲之這個人。

雙 方各自走紅地發展四百八十年,中國是比歐洲先走八百多年的。後者遲了很久才起步,加上他們對文物保存得好,遊覽歐洲的確大有看頭。中國的文化古蹟呢?太 久,保存不易,可幸有以物品陪葬的風俗,中國的文化遺物被埋在地下,保存得好的無數。可惜北京的朋友棋差一着:他們禁止出土的文物在國內的市場出售,但盜 墓者眾,大量文物賤價外流。我幾番建議北京盡早打開秦陵與乾陵,指出永遠不打開等於沒有。讀者多,私下間一律支持,但北京的朋友忙顧左右。

雖然我不喜歡遊覽,但○三至○五年大搞攝影,加上久不久到各地校園給同學們講話,再加上要作實地調查來跟進中國的經濟發展,這些年我和太太差不多走遍神州。

遊歐先讀此書

要 怎樣欣賞中國的文化才對呢?沒有歐洲那麼多的保存得好的文化古蹟可看,以遊覽的方式來欣賞中國的文化,你要讀很多古文及古詩詞。我曾經說過,西方的景物不 容易讓我們看到一個李太白或一個蘇東坡。中國的江山自成一家,有點苦味,有點古意,不華麗,但幽美。昔日李白見到的江山,大致上我們今天還可見到。不讀古 人的文字,遊覽神州不容易體會到中國曾經有偉大的文化。這是說,遊覽神州不容易「看」到中國的文化,而是可以讓我們「懷古」,而懷古是深一層的欣賞了。昔 日蘇子寫《赤壁懷古》是一例,清人孫髯翁在大觀樓寫「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也是一例。我們歷代讀書識字的人,沒有誰不懷古一下。

要 懂得怎樣懷古才可以在遊覽中深入地欣賞到中國的文化。這方面,來自西方的遊客是不容易體會的了。另一方面,倒轉過來,炎黃子孫遊覽歐洲,欣賞他們的文化歷 史是遠為容易的。介紹歐洲文化的中語書籍多得很,而到了那裡近數百年的文化遺物,還留在地上的多得很。這數百年是歐洲文化發展的全盛時期。

國內的朋友要遊歐洲嗎?最簡單的處理方法,可能是先讀《歐風歐雨》這本書。愚謙兄對歐洲很熟;他的記憶好,觀察力強;文字可讀,而更重要是他很懂得掌握着有趣的話題下筆。後者是天賦。炎黃子孫不容易找到另一本遊覽歐洲的書可以學得那麼多。

是為序。

張五常,二○○九年九月

李歐梵 – 《咆哮山莊》與《簡愛》

2009年10月17日
人文文本

《咆哮山莊》與《簡愛》

我 在中學時代讀過一本英國小說Wuthering Heights,中文譯名叫《咆哮山莊》,我讀了中譯本大為感動。到了大學時代,發現班上不少女同學都在讀另一本小說 Jane Eyre(《簡愛》 ),甚至流淚。不禁大為詫異,所以也找來一本英文原著來讀,但讀後大為失望。後來我看到改編自這兩本小說的影片:前者譯名叫作《魂歸離恨天》,後者還是叫 《簡愛》,二者的風格和氣氛大略相同。但我看後還是更喜歡前者,覺得勞倫斯奧立佛簡直就是該書男主角Heathcliff的化身,而飾演Cathy的 Merle Oberon(奧勃朗)也不遑多讓,導演是鼎鼎大名的威廉惠勒(後來才發現,改編自此小說的還有三個新版本,我至今只看過一部)。而《簡愛》呢?我的印象 卻不深,可能是我當年不大喜歡瓊芳登,而該片男主角奧遜威爾斯雖是才華橫溢的巨星,但相較之下鋒芒還是比不上奧立佛。

寫實主義典範

先談談《魂歸離恨天》的改編藝術。

此 片的改編者Charles MacArthur和Ben Hecht皆是此中好手,影城名匠,原著被簡化以後,更突出浪漫的激情,導演除此之外着力於展現英國北部的山郊原野(Moor)背景(卻是在南加州拍的, 不過加上大量從英國運來的石南草),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有一場峭壁上男女主角夢想自己是王子和公主的戲,可謂浪漫之至,記得我初看時為之嚮往不已。威廉 惠勒是一個典型的荷里活導演,他恪守荷里活的傳統,把故事和人物放在首位,而把一切電影技巧置於「無形」,故事首尾相連串,節奏順暢,讓觀眾容易接受。他 特別注重指導演員的演技,一拍再拍,把女主角奧勃朗逼得生病,又和奧立佛鬧得不歡,然而,二人在他訓練之下,表演得着實精湛之至。

這就是荷 里活寫實主義的典範,惠勒是此中老手,他的作品從此片到《羅馬假期》,部部以演技動人取勝。他的功力尚不只此,在鏡頭運用和場景調度上也自有一手,且以此 片的幾個鏡頭為例:影癡們可能知道,此片的攝影指導Gregg Toland大名鼎鼎,他就是《大國民》的攝影師。在《魂歸離恨天》中,他開創了一個外景以黑白對比來構圖的風格,鏡頭往往從下往上仰,遠處天上的白雲和 近景中的山野互相襯托,顯出一股既清新又雄渾之氣,這種拍法,乃彩色片所未及。我們在大衛連四十年代拍攝的兩部狄更斯小說影片中,也見到相似的攝影方式, 說不定英雄所見略同。

「偷窺」的疏離感

另 一個值得注意的特色是惠勒的搖鏡頭—特別是通過窗戶的推拉鏡頭。只有明眼觀眾才會覺察到,片中數度把鏡頭從外面穿窗而入,這是一種「偷窺」視角(如開頭不 久的舞會場面),但有時鏡頭又會從內景向外拉出來。我認為這種拍法代表了一種「疏離感」,把客觀和角色的主觀角度連在一起,天衣無縫,當然也間接表現了社 會環境和個人感情之間的某種距離和衝突,因為希斯克利夫是一個被收養的孤兒,他在這個鄉紳社會中永遠是一個外來者,他雖和Cathy在同一個家庭長大,形 同兄妹,但兩人愛得死去活來(有的學者認為有亂倫的暗示);Cathy又喜歡較上等的鄉紳家庭,於是自願嫁給鄰居的Edgar,希斯克利夫憤而出走,多年 後返回報仇,先買下他原住的咆哮山莊,然後……。

故事不必多說,從這一個情節就可以看得出來,改編的劇本很適合荷里活煽情戲的模式,然而問題也出於此。

作 為一部文學作品,《咆哮山莊》和Barry Lyndon不同(雖然二書出版於同時),它的內容極有深度,不僅是一個浪漫愛情故事而已。作者Emily Bronte是一個桀驁不馴的天才型小說家,她在書中塑造了一個魔鬼似的主人翁—希斯克利夫,他面貌黝黑,報復心切,形同暴君,根本不是影片所描寫的浪漫 王子,這就是荷里活模式的先天局限—不敢逾越約定俗成的規範,怕觀眾難以接受。例如希斯克利夫的「戀屍狂」:他的摯愛Cathy埋葬後竟然要破棺;他自己 死前也和他心上人的鬼魂交往,幾近發狂。這本小說有不少非浪漫的因素,如「哥德」式(Gothic)的恐怖、吸血鬼、亂倫,更遑論內中對高等士紳社會的曖 昧態度,這一切細節和暗喻,影片完全忽略了,甚至連鬼魂也被美化了。

倒是另一部後來拍的影片Emily Bronte’s Wuthering Heights(1992)更忠實於原著,甚至把書中第二代子女的遭遇也包羅在情節之內,並由法國名女星Juliette Binoche飾演母女兩角,但成績平平,毫無激情,而飾演希斯克利夫的Ralph Fiennes則表演過分,有時又像是在背台詞,不忍卒睹。片中還無緣無故地加進作者本人的角色,變成敍事者,不知何故,因為,原著中分明是由一位佃農訪 客和一位管家婦作敍述者,層次分明,舊版影片大致也依照原著安排,只不過把佃農的角色減至最少,成了管家婦的聽眾。

《魂歸離恨天》是一個傳統式的改編成功例子,它令我禁不住去重讀原著,這次讀的是英文原版,這才發現別有洞天。

張愛玲《魂歸離恨天》

附 帶值得一提的是:張愛玲也寫過一部電影劇本《魂歸離恨天》,完全依照這部1939年版荷里活名片改寫成中文(見《張愛玲典藏全集》第14冊),但卻把咆哮 山莊搬到北京西山,但人物全部華化了:Cathy變成葉湘容,希斯克利夫改名端祥,情節完全依照電影,開頭也是大風雪之夜,甚至連場景和對話都抄自影片。 譬如在第一景訪客留宿時也說:「我做了一個夢,彷彿聽見有人叫喚,我起來開窗戶,覺得有個手拉我,大概做夢還沒醒,看見一個女人……」(第181頁)和影 片如出一轍。然而張愛玲卻加了一個角色 — 湘容的母親 — 代替了片中早死的父親;英國北部的山野當然也不見了,但還保留了片中的那塊巖石;原來影片中希斯克利夫出走後到美國致富,此處端祥則去了東三省關外,多年 後回來見已婚的湘容時,對話還是照搬,只把原著中二人幻想中的印度王子和中國公主的字句改成「蒙古王子」和「滿洲公主」。

張愛玲在劇本中也用了少許電影鏡頭的術語,如OS(畫外聲)、「化入」(dissolve-in,現用「融入」)等。其中一場的開端是這樣描寫的:「風雪中,湘容形影出沒,跌絆着遙向鏡頭走來」(第十場,第209頁)。

只 有到了結局最後一場戲,張愛玲倒真的做起導演來,對鏡頭的處理比惠勒還出色:眾人夜裏冒雪向巖石走去,「電筒驚起二鳥噗喇喇飛上巖去。鏡頭迅速地跟上去, 赫然發現端祥躺在巖上,已凍死。音樂轟然加響,轉入湘容所唱歌。鏡頭上移,見二鳥在巖上盤旋片刻,向天空中雙雙飛去。」(第246頁)。

這段形象式場景描寫,使我想起魯迅小說《藥》的結尾,但又覺得不可能,這兩隻鳥必不是烏鴉,而是「鴛鴦蝴蝶」派小說中常套用的詩句:「在天願作比翼鳥」。顯然在張愛玲心目中電影也不是什麼高不可測的藝術,而是通俗文化的一種。

所以我也喜歡看荷里活的老電影。

二之一